农时不等人,春耕正当时。连日来,随着天气转暖,全国多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开展春耕春种工作。从南到北,春季农业生产的热潮涌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他强调,全力组织春耕生产,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其中特别指出,“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并加快推广使用,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技术人员操作农业植保无人机(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科技改变生活,也会改变农业生产。梳理发现,农田里,多地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打出了农业生产科技牌,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今年春季农业生产的一大亮点。
使用无人植保飞机、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收割机等智能化农机装备,安装高空测报灯、自动虫情测报灯等现代化装备,利用遥感、光谱等技术制作多维农情监测图,通过视频培训、微信平台远程指导等方式讲授农业生产技能知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春季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幅跃升,一系列高端设备频频亮相,一幅饱含科技色彩的春季农业生产图景在全国徐徐展开。
农民常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如今,正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确保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现代科技手段的注入为今年的春耕救急解难,既帮助农民不断克服疫情影响,让广大农民种田更加轻松,也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
村民在地里劳作(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业生产面临着“看天吃饭”的无奈,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劳动力的短缺也成为了摆在农业从业者面前的共同障碍。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成果转化推广的不断加强,“智慧农业”大显身手,速度快、效率高、效果好等优点一一展现。从“汗滴禾下土”到“无接触式春耕”,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接受了这种新兴的技术。
高标准农田的春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智慧+”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技术手段,但要想让农业变得更具科技感,不仅需要农户们紧跟科技的步伐,积极求新求变,更需要政策的阳光雨露,合理调配作业机具,协调开展跨区作业,营造适应智慧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帮助广大农户轻松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种田。
技术人员使用数字农业监管平台查看农作物各项数据(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农业农村部的最新调度显示,预计今年投入春耕的农机具超过2200万台套,预计全国投入春季农业生产的植保无人机超过3万台,“北斗”定位无人驾驶拖拉机及配套精准作业农机具超过2万台套;通过开展“不见面”服务,指导培训机手200万人次、检修机具620万台次……智能化设备的不断“加持”,为高效有序开展春耕生产提供了“硬核”保障,这背后是科技创新的力量。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农业而言,亦是如此,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体现得更为深刻。放眼未来,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在田间地头广泛普及和应用,正在深刻变革农业的种植模式,而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加快推广使用,也将有效破解农业“用工难、用工贵”,以及“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些难题。可以说,智慧农业大有可为。
战疫情,抢农时,科技正在给农业播撒着绿色希望。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化转变,引领和支持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农业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芦静)
(芦静)